什麼是量化寬鬆(QE)?
關於量化寬鬆(QE)的概念,業內可能會有很多不同且有爭議的定義。但基本上講,這是一種增加流動性和通貨膨脹的市場運作機制(由中央銀行執行),其目的是刺激一個國家的經濟,鼓勵企業和消費者增加借貸和消費行為,拉動內需。
它是如何工作的?
通常,該業務由中央銀行通過從政府或商業銀行購買證券(如股票、債券和國庫資產等)向經濟體系注入資金流。
中央銀行通過新增信貸行為擴大規模的方式,來增加成員銀行的儲備基金(按照銀行系統所持有的部分準備金)。由於新的信貸行為沒有商品或物質價值的任何實體支持,可以說量化寬鬆(QE)基本上是無中生有的。
因此,量化寬鬆(QE)的目的是增加貨幣供應量,使人們更容易獲得資金,以此作為刺激經濟活動和增長的一種方式。其總體想法是保持低利率,促進企業和消費者的貸款,並提升市場對整體經濟的信心。然而,在實踐中,量化寬鬆並不總是有效,而且實際上,對於擁護者和反對者來說,它都是一種非常具有爭議的方案。
量化寬鬆政策是一項相對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一些學者認為,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首次使用了該政策(可以說是確實)。這是有爭議的,因為許多經濟學家都在爭論當時日本的貨幣實踐是否真正構成了量化寬鬆(QE)。從那時起,其他幾個國家也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盡量減少經濟危機。
什麼刺激了量化寬鬆政策(QE)的使用?
量化寬鬆政策旨在解決傳統銀行業未能防範的經濟衰退問題。量化寬鬆的主要目標是增加通脹(以避免通貨緊縮)- 利率調整是央行用來控制通脹率的主要工具之一。當借貸和金融活動放緩時,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降低利率,使銀行能夠有效解決貸款壓力。相比之下,當政策過於隨意時,即當支出和信貸接近風險水平時,更高的利率可能會成為停止的觸發條件。
量化寬鬆政策有效嗎?
每個機構都採用了獨特的策略,大多數都大大提高了市場整體的流動性。報告稱,中央銀行的干預措施取得了成功,流動性的增加對於避免長期的經濟危機和金融體系崩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量化寬鬆並不總是有效,而且高度依賴於經濟背景和策略。許多使用量化寬鬆政策(或類似方法)進行實驗的經濟體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管理不當,向經濟注入資金和降低利率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意外情況和不良影響。下面我們列出一些潛在的優點和缺點。
潛在的優勢和積極的影響
- 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由於通過央行購買資產增加資金,鼓勵銀行提供更多的貸款。
- 增加借貸行為:當利率低時,消費者和企業更有可能發生新的借貸行為。
- 增加支出:由於新的貸款和借貸會產生更多資金,消費者將增加支出。因為在利率較低的情況下,將資金留在手中並不具吸引力。
- 增加就業:當企業通過貸款獲得更多資金並且由於消費者支出增加而獲得更多盈利時,他們會被鼓勵擴大經營並僱用更多員工。
潛在的缺點和負面影響
許多專家表達了這樣一種擔憂,即量化寬鬆政策只是一種針對可以助長經濟更大結構性問題的創可貼。一些潛在的缺點包括:
- 通貨膨脹:量化寬鬆帶來的貨幣供應增加自然會導致通貨膨脹。產品競爭將會增加,因為流通的資金更多,但沒有增加貨物供應。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如果管理不當,通貨膨脹率會迅速上升,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 沒有強制貸款:在量化寬鬆政策中,商業銀行打算利用從中央銀行獲得的資金來提供更多貸款。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東西要求他們這樣做。例如,當2008年金融危機後最初在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時,許多銀行選擇持有新或的資金而不是將其擴散。
- 出現更多負債:借貸行為的增加可能導致企業和消費者的借貸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範圍,這可能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 對其他投資工具的影響:債券市場經常對不穩定和突髮變化做出負面反應,這在量化寬鬆政策實施後變得非常普遍。
案例
某些使用了量化寬鬆政策的國家央行包括:
- 日本央行:2001-2006和2012年(安倍經濟學)。
量化寬鬆的努力並沒有緩解他們的財務問題。日元兌美元匯率疲軟,進口成本上升。 - 美國央行:2008-2014。
美國央行實施了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以解決次貸危機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經濟復甦,但是否由於量化寬鬆而引起爭議。與沒有使用量化寬鬆政策的加拿大相比,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 - 歐洲央行:2015-2018。
歐元區遭受了打擊和失敗,持續通貨膨脹、失業率下降,雖然2017年經濟復甦強勁,但它仍在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利率上升的問題。
觀點總結
作為一種非常規的貨幣策略,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已經幫助一些經濟體實現了復甦,但它仍然是一種極具爭議的策略,甚至這個結論也值得商榷。雖然如惡性通貨膨脹和過度借貸等大多數潛在的風險,尚未對經濟體造成任何破壞性的影響,但一些使用量化寬鬆的國家也經歷了貨幣不穩定以及對其他經濟領域和市場的不利影響。使用量化寬鬆政策造成的長期影響還不夠明確,量化寬鬆對經濟體的影響可能會因不同情況,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